2023年05月29日 10:23:58 |

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参考 > 动态参考 > 中非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李承志副秘书长在2016非洲英语国家大学校长研修班上的授课讲义

中非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李承志副秘书长在2016非洲英语国家大学校长研修班上的授课讲义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21
  
  非洲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大陆,也是一个富有蓬勃活力的大陆。非洲正在加快发展,中非合作前景广阔,深化中非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发展,而且有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水平。中非合作是面对相似发展境遇和共同发展使命而开展的合作,具有很强的建设性和成长性。这种合作是中国和非洲携手振兴经济、共谋发展进步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国际社会更加关注非洲,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也有助于实现世界的共同发展与持续繁荣。
  中非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古代历史上的中非关系
  中国和非洲的友谊源远流长,基础坚实。中国和非洲虽然相距甚远,但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友好交往却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汉朝和非洲已开始相互了解,间接地交换各自的特产珍品。唐朝(6—9世纪)时就与当时统治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帝国开始正式直接交往。
  宋朝(10—13世纪)航海业的发达使中非的人员和物产交流进一步发展,中国的产品不仅大量出现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沿海,而且还深入到津巴布韦等非洲内陆地带。
  到了元代(13—14世纪),元世祖忽必烈(13世纪)也曾派使臣到过南非的马达加斯加岛,中国元朝与非洲的直接交往不断增加。
  明代(14—17世纪)是中非古代交往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明成祖时,中非关系达到鼎盛,友好关系已发展到双方官方代表相互访问。我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几次率领由数十艘大船组成的船队(1405—1433年),代表中国政府访问了现今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的东非港口。
  明朝中后期(15—17世纪),由于江浙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活动十分猖獗,严重威胁和干扰着明朝的政治经济稳定,因此明朝不断加强大规模的海禁政策。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束缚下,明朝初期建立的中非官方联系也随之淡化。
  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清朝政府先后制定颁布的“一口通商”标志中国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至此,中国基本上失掉了对外贸易和交往的主动性与进取性,而这也进一步抑制了中非关系的发展。
  15世纪,西方殖民者开始侵入非洲,把非洲推入历史上最黑暗的殖民统治时期。中国在19世纪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后,中非人民不但被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剥夺了互相交往的权利,而且一同遭受西方垄断资本集团的奴役和剥削,相同的不幸遭遇把中非人民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中非“兄弟”关系
  新中国的成立和非洲国家的独立开创了中非关系的新纪元。半个多世纪以来,双方政治关系密切,高层互访不断,人员往来频繁,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其他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日益加强。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非洲国家也给与中国诸多有力的支持。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是中非交往与合作的原则,也是中非关系长盛不衰的动力。
  过去六十年里,中非关系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的历史演进。
  (1)、20世纪50-70年代为“政治合作主导”时期,中非双方在反帝反殖和反霸中相互支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同非洲国家的关系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巩固,形成了患难与共、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全面合作的新型国家关系。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中非关系的新纪元。中国与广大非洲国家相继建立外交关系,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的基础上,相互同情,相互支持。1955年4月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中非领导人首次进行了直接会晤和接触。1956年5月,中国与埃及建交,标志着中非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此后,相继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陆续与中国建交。 迄今为止,中国已同54个非洲国家中的48个建立了外交关系。
  非洲人民十分感激中国对非洲民族解放斗争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与中国站在一起。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578号决议能够通过,正是由于非洲国家的大力支持,这才使得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当年在23个提案国和投支持票的78国中,非洲国家分别占11国和26国。为此,毛主席曾形象地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经贸合作主导”时期,中非合作的重心由以政治合作为主转向为以经贸合作为主,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及中国走出去的提速更是显著推动了中非合作的大发展。
  1979年以后,中非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和非洲各自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内对外政策均有调整。在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多党制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对外交往中经济因素突出。与此同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工作重点也转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而,中非关系更趋成熟和务实,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80年代以后,随着中非贸易的发展,非洲对中国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中国对非洲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中非间的经贸关系不断深入,合作不断加强 。
  进入21世纪以来,从2000 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开始,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开始成为非洲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非经贸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贸易蓬勃发展,投资稳步增长,工程承包业务不断扩大。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对非洲的发展援助,积极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
  贸易蓬勃发展。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 2015年中国与非洲贸易额1790亿美元,是1960年的2000多倍;中方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迈向1000亿美元;中国连续六年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工程承包业务不断扩大。非洲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第二大承包工程市场。对非投资稳步增长,存量超过250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投资增长尤为迅速,其数量已经占据企业总数的70%—80%,主要分布在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喀麦隆、埃及等21个国家。
  日益从能源合作扩展至产业合作。李克强总理提出推进中非合作六大工程,其核心是产业合作工程,这也是非洲国家最优先关注的领域。目前,尽管能源、矿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占据中国对非投资的主导地位,但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非洲转移速度明显加快。中国在非洲投资的玻璃、皮革、汽车等生产线迅速发展,中国的装备,技术和产品通过产能合作进入了非洲大陆。
  建立了中非经贸合作区,改善了非洲投资环境。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鼓励在非洲设立一批工业园区等境外经贸合作区。地方政府通过开办经贸合作园区,推动地方优势产业集群式走出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经营为原则,成为各类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进入非洲的稳健平台,改变了非洲投资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
  中国对非投资的多元化、包容性和社会功能也开始增强。中国投资几乎遍及所有非洲国家,中国私营企业进入非洲的步伐也开始加快,已经成为很多非洲国家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的重要来源。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设立了中非发展基金,经过九年运营,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的主力平台和重要桥梁,目前基金已经对30多个国家的87个项目开展了35.5亿美元的投资,2016年上半年,在发展基金的带领下,中国对非洲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3亿美金,同比增长了10%,对非洲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积极扩大对非洲经贸合作的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对非洲的发展援助。在对非援助方面,中国政府一如既往,真诚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受援国内政,也不损害第三国利益。2000年以来,中国帮助非洲建设了120个教育设施,近40个农田水利工程,农业专家2000多人次,中国为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80000多名各类人才,向16个非洲国家派遣了志愿者500多人次。中国已为非洲50多个国家援建900多个项目,涉及农牧渔业、轻纺工业、水利、电力、通讯、交通、食品加工等各领域。
  此外,中国还积极帮助非洲提高基本医疗水平。中国从1963年派出第一支医疗队至今,中国已先后向非洲47个国家和地区派出过医疗队,累计派出医务人员一万六千多人次,救助非洲民众2.4亿人次。尤其是在2014年下半年,非洲爆发埃博拉病毒期间,中国医疗队大力协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成为病毒爆发期间援助非洲次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医疗队一次性派到疫情最严重的利比里亚医护人员达 163人,并且中国医疗队也是唯一一支在非洲坚守到疫情最后结束的医疗队。
  中国医疗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有几百名医疗队员获得所在国元首授予的各种荣誉。
  同时,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中国驻非洲维和部队对当地的安全局势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当地人民欢迎。
  (3)、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伴随中非关系的全面深化以及中国自身国际责任意识的显著增强,中非关系开始迈向全面升级的新时期。
  进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深刻调整与变化。一方面,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并呈长期化趋势,正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同时,贫困、疾病、战乱、灾害等诸多问题给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稳步上升。新的形势下,中非双方合作既面临十分复杂的局面,更具有乘势而上的发展机遇。
  ——从发展潜力看,中国正在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将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非洲经济增长前景看好,有很多发展的商机;中非经济持续增长会进一步催生合作的内在要求。
  ——从结构调整看,中非产业层次各异,都在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产业的转移和承接具有很强的匹配性。
  ——从相互开放看,中国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非洲国家正在加大资金、技术的引进力度,相互需求在增多;中非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蕴涵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在此背景下,习主席就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便选择了非洲,相继提出真实亲诚的对非合作理念及正确义利观,中非关系定位也提升到政治互信、经济共赢、文明互鉴、安全相助、国际协作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非关系迎来了“3.0版”新时代。
  2015年12月4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功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与南非总统祖马共同主持会议。中非双方一致同意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决定提供总额为600亿美元的资金,以推动实施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全面助力非洲的和平、发展与稳定。
  2016年7月29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在北京开幕。这次会议既是中非双方推动落实中非领导人共识和论坛峰会成果所采取的一次重要行动,也是助力中非合作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中非双方紧密协作,克服全球经济低迷的不利影响,就落实论坛峰会成果达成一系列共识,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展现出中非合作发展的勃勃生机。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启了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在中非关系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发挥民间外交引领作用,拉近中非人民距离
  人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力量,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基本前提,相互信任、平等相待是开展合作、实现互利互惠的先决条件。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人民友好事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民间外交的地位、作用和努力方向。
  习近平主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各国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政府间关系的“硬”支撑,也离不开人民友好的“软”助力。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使世界变得更加“扁平”,地域、语言、历史、文化等隔阂正逐渐被打破,民间外交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越来越广阔的“表演”空间。通过大力开展民间外交,推动跨国界、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推动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民间外交的重要任务。
  遵照国家整体外交战略,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中国民间外交在坚持广交深交朋友的同时,不断拓展工作领域,丰富工作方法,着重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广泛开展中外经济、文化、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多种形式交流,为发展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夯实国家关系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遵照中央及省领导指示,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辽宁省民间外交在坚持广交深交朋友的同时,不断拓展工作领域,丰富工作方法,广泛开展中外经济、文化、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多种形式交流,为夯实国家关系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到辽宁省,作为民间外交的重要组织力量,辽宁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以增进“友谊、和平、合作、发展”为己任,为加深人民友谊深耕细作,为推动中非合作穿针引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举办了“非洲驻华大使巡讲辽宁行”活动及南非投资说明会。2013年7月,辽宁省友协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就办了“非洲驻华大使巡讲辽宁行”活动,2014年1月24日,与南非驻中国大使馆举办了“南非·中国友好年”投资南非推介会。这些活动开启了辽宁与非洲交流合作的绿色通道,促进了辽宁企业对非洲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增强了企业对南非投资的兴趣和信心。二是承办了第二届“中坦省市长对话(辽宁)”和“东部非洲国家投资环境说明会”。2014年6月10日-11日,东部非洲国家投资环境说明会和第二届“中坦省市长对话(辽宁)”活动在沈阳举办。省长李希、坦桑尼亚地方政府部部长加西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东非五国驻华使节及坦桑尼亚的16个省省长、5个市市长同我省14个市市长及150多位企业家进行了对话洽谈和项目对接。三是与非洲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2014年8月,省友协、省外经贸厅相关人员随潘利国副省长出访非洲3国,开展了一系列经贸活动。举办了“辽宁经贸合作项目推介会”、“辽宁企业走进非洲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坦桑尼亚总理平达、地方政府部部长、25个省长及企业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签订10个协议投资项目,总投资额2.1亿美元,促成了3个企业的对坦投资;同时推进了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友好交流。省友协代表团推介了沈阳机床、大连冰山等11家企业的18个项目,并就南非大学与我省东北财经大学、沈阳航空大学建立友好校际关系、新能源合作等进行了交流。四是牵头创办了乌干达辽沈工业园。2015年12月2日,乌总统穆塞韦尼出席了辽沈工业园奠基仪式。2016年3月25日,辽宁省与非洲乌干达共和国辽沈工业园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乌干达辽沈工业园是在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支持下,在辽宁省友协的牵头组织下,由乌干达财政部和辽宁省外经贸厅正式授权的乌干达国家级工业园区,整个工业园区建成后,最多可容纳50家工厂并创造数千个就业机会。五是与非洲友好组织和地方政府建立交流关系。辽宁省友协连续两次率领省内各市友协及企业出席在北京举办的中非地方政府论坛,加强与非地方政府、友好组织的交流互动。近年来,与苏丹喀土穆省、肯尼亚莱基比亚郡,科特迪瓦阿比让大区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与南非、肯尼亚、乌干达友好组织签署了友好交流协议,通过这些机构的交流促进我省企业了解非洲,走进非洲,加强人民间友好往来。
  三、目前中非友好关系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目前中非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非国家之间关系不断加深,政治和经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多领域合作全面发展,但是中非关系的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中非关系的环境因素影响加大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标准之一,也是中国在发展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关系时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之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在非中国企业和公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然而,在一段时间内部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经营处于一种粗放、无序、不注意环境问题的增长方式。随着中国政府倡导企业树立环保理念并积极引导,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非洲国家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非关系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中非关系的社会压力加大
  非洲国家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但是非洲社会尤其是非政府组织等可能已经进入了 “后发展”阶段,即用发达国家的社会行动来对抗当前的发展政策,中非合作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双方主要集中于政府间的合作,忽视了对非洲社会的投入,更希望依仗政府的权力推动合作,却忽视借助非洲市场的潜力,重视标志性工程,对地方和微观层面的民生项目支持力度不大,中国与非洲国家政府间的关系发展良好,但是社会层面的认识分化比较明显,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深度合作使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指数上升,但是中国影响力的上升并没有导致对中国认可度的上升,反而持负面认识的比例在上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明确要求在非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与当地人和睦相处,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
  (三)、基础设备及产业链不健全影响了对非投资
  大多数非洲国家虽然原材料(主料)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但是辅料仍需进口,提高了劳动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同时,工业园区外部基础设施缺位,园区内的基础建设工作得以实施,但是园区外的基础设施落后,不得不在园区外自建基础设施,影响了招商进度,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对非投资。
  (四)、中非关系的国际因素影响逐渐增强
  相比于21世纪初中非合作论坛刚成立时中国在非面临的宽松的国际环境,当前中非关系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第一,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传统强国更加重视非洲,加剧了与中国的竞争,同时,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也将非洲作为商业拓展和地位提升的重要市场,这对中国也构成很大的外部压力。第二,面临国际规范和标准的压力,国际对非合作尤其是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对非合作中形成了一系列国际合作规范,这些规范很大程度上已经内化为非洲国际组织和非洲国家治理、发展和对外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第三、非洲国家本土意识和发展战略的形成进一步缩小了中国对非的政策空间,一方面,非洲国家的战略空间越来越明确,从联合国2015后发展议程、“非盟2063 议程”以及非洲国家自身的发展战略等的交集中基本可以明确非洲国家的中长期战略,这客观上已经给中国设定了未来合作的重点领域,这也意味着中国较之前相对自主和灵活的政策空间在缩小。
  四、未来中非友好合作交流的展望
  新形势下,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非传统友好,更要把中非传统友好优势转化为促进团结、合作、发展的动力,为中非人民创造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为推动世界更加均衡、公平、包容发展,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更大贡献。未来,为进一步推进中非友好,中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政治上要实现平等互信。我们要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在事关双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要坚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维护公平正义。中国一直主张,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非洲的事情应该由非洲人说了算。
  第二,经济上要实现合作共赢。要紧紧抓住中非发展战略对接的历史性机遇,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牵引,以产能合作与产业对接为重点,全面深化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互利合作,更好造福中非人民。中方将本着共同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开放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项目经济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坚持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产业合作发展同谋划、共推进,着力推动中非合作转型升级,支持非洲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
  今后,应抓住历史机遇,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帮助非洲走向共同富裕。目前,国务院已经明确将非洲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区域之一,并将肯尼亚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在非洲的支点,2014年中肯签署了关于蒙巴萨-内罗毕铁路相关合作协议。未来,中非将做强“五大支柱”和重点实施以促进非洲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核心的“十大合作计划”,选择具体项目建立“一带一路”实施样板,建立非洲国家的“一带一路”联盟,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可以说,中非合作正成为“一带一路”探索国际区域政治与经济治理合作道路的新支点。
  第三,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团结协作。中非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广泛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我们要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共同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反对恃强凌弱,反对肆意干涉别国内政。要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减贫、发展等全球性议题上加强沟通、协调行动、密切配合,坚定维护好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第四,推动文化教育交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要加强中非两大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科技、旅游、体育等人文领域合作,扩大双方青年、妇女、民间组织、新闻媒体、学术机构等交流互访,促进中非两大文明互学互鉴,增进中非人民之间相互认知、认可和认同,让中非友好世代相传,不断巩固和扩大中非友好的民意和社会基础。
  举例来讲,可以充分发挥民间外交的牵线搭桥的作用,搭建双边及区域性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举办校长论坛、组织实施“中国年”教育系列活动、高等教育展、中学生冬(夏)令营等活动,加大与重点非洲国家和高校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建设工作力度,拓展和其他非洲各国高校在该项目方面的合作渠道。
  第五、以推动务实合作为主要方向,发挥民间机构和组织的交流桥梁作用。
  要继续把民间机构交流作为重要拓展领域,加强对中非民间交流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鼓励开展中非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完善现有交流机制,创新合作平台,推动与非洲各国在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辽宁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作为我省民间友好的重要力量,将继续以增进“友谊、和平、合作、发展”为己任,配合国家整体外交战略,大力推动中非友好务实合作,积极开展中非友好交流与合作,发挥民间机构和组织的交流桥梁作用,促进中非人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推动中非关系的全面发展。
  结语
  中国人自古就有“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济世情怀。虽然当前中国关注的重心仍在于解决国内发展问题,但随着中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们的世界责任意识必将不断增长。而体现这种世界责任最好的地方之一,就是在非洲。我们相信,中非关系不仅造福自身,也必将惠及非洲和世界。“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让我们抓住机遇,风雨同行,共创中非关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续写民间友好事业的新篇章!
  
  
  
  
  
  
附件区域:
前一篇: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2013  主办单位联系电话:024-22826170  

事业单位网站标识码:CA080000000604835620004  ICP备案号: 辽ICP备15011304号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615号